第823章 最重要的是,重塑人心

  当年皇兄为稳固皇权,不惜以丰厚军饷广结将士之心。
  长安城外的校场,旌旗蔽日,金鼓震天。
  每当发放饷银之时,将士们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忠诚,高呼万岁之声响彻云霄。那场面,何等壮观!
  可如今,那些曾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却成了帝国沉重的负担。
  恢复贞观时期的府兵制,这个念头在李治心中盘桓已久。
  府兵平时为农,战时为兵,自备军械粮草,既能节省开支,又能保证兵源。
  可现实却如同一堵无法逾越的高墙。
  那些曾为皇兄出生入死的将士,早已习惯了优渥的待遇。
  若贸然收回军饷,恢复府兵制,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老兵们,岂会善罢甘休?
  搞不好,一场兵变便会让这看似稳固的江山摇摇欲坠。
  就在李治愁眉不展之际,齐先生提出的“军人职业化”方案,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他混沌的思绪。
  若军队脱离农耕,专注训练,战斗力必然大幅提升,甚至有望重现当年的风采。
  可这背后,却是更大的难题。
  大唐疆域辽阔,军队数量庞大,实行募兵制,势必要进行大规模裁军。
  估算,裁撤的军队可能不下百万。
  这百万将士,每一个都曾为大唐流过血、洒过泪。
  他们的铠甲上,还沾着突厥的血、高句丽的尘。
  他们的战袍里,裹着西域的沙、岭南的瘴气。
  一纸诏令,便要将他们遣散回乡,他们心中的怨愤可想而知。
  更棘手的是,这些老兵的安置问题。
  他们大多都会舞刀弄枪,若处理不当,这些曾经保家卫国的勇士,或许会成为危害地方的隐患。
  李治正陷入沉思,齐先生低沉而沉稳的声音打破了寂静:“陛下,这些军务且容后再议。老臣心中有几个疑问,还望陛下不吝赐教。”
  李治抬起头,望向齐先生
  齐先生年逾古稀,白发苍苍,可那双眼睛,却依旧如鹰隼般锐利,仿佛能看穿人心,洞察世事。
  李治微微颔首:“先生但说无妨。”
  “敢问陛下,您眼中的大唐,如今是何光景?”
  这个问题让李治浑身一震。
  自登基以来,他见证了大唐前所未有的繁华。
  商路开通,长安东市人潮汹涌,商人的驼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奇东西。
  夜市灯火通明,歌楼酒肆中,丝竹之声不绝于耳,各色奇珍异宝琳琅满目。
  可与此同时,坊间也流传着新的歌谣:“商人一日宴,百姓十年粮。”
  那些绸缎庄里流光溢彩的绫罗,与贫民窟中衣不蔽体的流民,形成了刺眼的反差。
  他张了张嘴,那些复杂的情绪堵在喉头,竟不知从何说起。
  齐先生抚着胡须,目光深邃如古井:“陛下圣明,定已察觉,自商路大开,人心悄然生变。”
  “往日里邻里互助的温情淡了,取而代之的是锱铢必较的算计。”
  “长安街头,富商巨贾乘驷马高车招摇过市,而城郊村落,老弱妇孺却在为一口吃食奔波。”
  “大唐看似繁花似锦,实则暗流涌动。老臣斗胆直言——大唐病了!”
  李治猛地握紧了太师椅的扶手。
  在帝王面前提及“病”字已是大不敬,可齐先生竟直指“亡国”,这份胆识,让他既惊且佩。
  “历朝历代,皆亡于土地兼并,可如今大唐疆域辽阔,土地不再稀缺。”
  齐先生踱步到窗边,望着暮色中的长安城,城楼的轮廓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模糊,“臣敢问陛下:若有朝一日,大唐倾覆,根源何在?”
  殿外传来更夫悠长的梆子声,李治缓缓摇头:“还请先生解惑。”
  “自始皇帝奠定帝制,后世君主无不从前朝覆灭中汲取教训,修补制度漏洞。”
  “汉惩秦之暴政,行休养生息。”
  “唐鉴隋之奢靡,倡节俭治国。”
  “可为何王朝更迭依旧如四季轮回?”
  齐先生转过身,目光灼灼,“因为人性使然。位高权重者,总难抵挡为亲族谋利的诱惑。”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便是历代王朝腐败的开端。”
  李治想起先帝临终前的教诲,“天下为公”四个字,仿佛还在耳畔回响。
  那时的大唐,人人怀揣着建立大同世界的理想,官员们以清廉为荣,百姓们安居乐业。
  可随着时间推移,一切都变了。
  官员们的府邸越修越奢华,亭台楼阁,雕梁画栋。
  商贾们的船队越组越庞大,垄断商路,囤积居奇。
  而普通百姓,却在繁重的工作下,苦苦挣扎。
  “先帝的构想虽好,却低估了人心的复杂。”
  齐先生叹息道,“再好的制度,也抵不过私欲的侵蚀。”
  “如今商业繁荣,表面上是盛世气象,实则已现前朝弊端——财富如百川归海,尽数流入权贵商贾囊中。”
  “当百姓辛苦一生的积蓄,换不来贵族一顿宴席的开销,当朱门酒肉臭与路有冻死骨并存,便是大厦将倾之时。”
  “更可怕的是,”齐先生顿了顿,声音愈发沉重,“如今的大唐,百姓虽不至食不果腹,却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他们眼睁睁看着权贵们奢靡度日,自己却无论如何努力,也难以改变命运。”
  “这种绝望,比饥饿更能摧毁人心。”
  “长此以往,一旦有星火燃起,必将成燎原之势。”
  李治的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不仅是军费难题,更是关乎大唐国运的生死抉择。
  军事改革迫在眉睫,可社会矛盾同样尖锐。
  若只专注于军事,忽视民生,无异于饮鸩止渴。
  若只关注民生,放任军费,外敌入侵时,又拿什么保卫家国?
  “那依先生之见,该当如何?”李治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齐先生沉吟良久,缓缓道:“陛下,改革需徐徐图之。
  军事上,募兵制可先在部分军镇试点,妥善安置裁撤将士。”
  “民生上,抑制土地兼并,严惩贪腐,扶持农桑。”
  “商业上,打破垄断,让百姓也能从商路中获利。”
  “更重要的是,重塑人心。”
  夜色渐深,两仪殿内的烛火依旧明亮。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