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选谁给大明当狗
“倭寇还是来了……”
海玥依旧先看弟弟海瑞的信件
内容不出所料,但确实是坏消息
浙江沿海,已然出现了成组织成规模的倭寇,骚扰劫掠地方
嘉靖朝的南倭北虏,倘若北虏是前几任天子留下的隐患,发展壮大,尚且不能完全怪罪嘉靖,那南倭就全是他的锅
由于宁波之乱后的一刀切政策,让原本流于纸面的海禁,真正在嘉靖朝贯彻了下去
禁止民间海外贸易,沿海的渔民和商人失去了生计,被迫走私,为真正的倭人带路,乃至摇身一变,直接成为倭寇
朝廷这种决策,本就是违背市场规律,如果国力强盛,能够压得住场面,倒也罢了
关键在于,地方驻扎的军队,因军官剥削,粮饷短缺,士兵逃亡,早就变得名存实亡,战斗力变得极其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禁海,倭寇自然瞬间横行沿海,一发不可收拾
甚至有五十倭寇“横扫”三省的荒谬情形发生
具体而言,就是五十三名倭寇从浙江登陆,转战三千里,杀伤明军四千余人,甚至逼近江陵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
实际上就是复刻了北宋末年,真实的宋江带着仅仅三十六个兄弟,在齐魏两地闯荡无阻,面对数万官军,竟无人敢与之对抗的局面
不是这群人真的个个武功盖世,以一敌百,实在是地方驻扎的军队烂完了
如今的大明东南,也基本是那个趋势
由于征安南的途中,江南豪商们被抓到把柄,逼迫支援前线粮草,由此怀恨在心,如今倭寇的提前爆发,毫无疑问有他们的手笔在
毕竟东南是税收重地,稍有不慎,整个国家都将动荡,更别提如今厉兵秣马,准备收回河套,将蒙古鞑子彻底赶回草原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
“幸亏早有准备……”
海玥稍加感慨,却也不慌不忙
局势早有改变,他自然不会觉得,倭寇真正的爆发时期,会等到二十年后
事实上在安排海瑞等一心会成员,侧重于浙江沿海等地的防务时,就是为了今日
农耕王朝的稳定性太强,说文雅些,如巨舟行于缓流,非触礁而不易其辙
说难听些,就是不见棺材不落泪
但凡改革改制,都是到了不得不变,再不变就会亡的地步
同样的道理
即便海玥早早预见到了东南倭患,朝堂依旧不会给予真正的重视
现在一封封奏疏呈上来,倭寇的威胁摆在眼前,终于到了不得不议的时候
放下海瑞的书信,海玥脑海里酝酿了一番,定了定神,打开严世蕃的书信
自从会试第二次落榜,亲自上秤无效后,严世蕃以举人功名入仕,去了太原
当时几乎是遭到了一致的反对
严嵩很是不安,担心这小子遭到旁人的教唆,落入贼人的陷阱
海玥其实也有类似的看法
但他清楚,严世蕃就不是甘守清苦的性子,毅然离京赴晋,必是嗅到了泼天的机遇,一味阻拦是拦不住的
人各有志,既择了险峰,便该自己攀那峭壁
而此后年年,严世蕃都有信件回来,内容都是普通的报平安与问候,并不提及朝政
直到这封信
完全不同了
“明威兄见字如晤——”
“边关四载,始悟疆事之艰”
“前日会俺答使者,睹其目中贪戾惊惶,有离心之相”
“弟窃以为,当效成祖以夷制夷之策,许俺答通贡互市,令其与诸部相争”
“河套可定矣”
“然此议若由边将所倡,恐遭‘曲赦虏酋’之谤”
“故请兄以翰林清议,呈《请开马市疏》,上达天听”
“随函附鞑靼诸部世仇纪要,其间利害关节,皆可资奏议之用”
“若此策得行,非止解九边之患,更当为社稷立万世之安”
……
信件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沓
远不止上述的内容
然提炼出的大概,便是如此
海玥目露沉吟
严世蕃竟然要促成与俺答的通贡
历史上的俺答封贡事件,是被迫无奈下的议和,双方都打累了,也打不动了,以各取所需落下帷幕
别看后世各种吹嘘,当时大明绝对是捏着鼻子认下
现在大明还处于绝对的高位,给予蒙古部落的通贡机会,都是高高在上的
比如在俺答汗之前,确有蒙古部落获得过明朝的通贡机会,如永乐朝的瓦剌部
为分化蒙古势力,朱棣允许西蒙古瓦剌通贡,而拒绝东蒙古鞑靼的请求
这个分化之策成功了么?
成了,也没成
瓦剌在与蒙古本部争霸的过程中,确实处于不利地位,数度为阿鲁台所败
但瓦剌清楚,大明不会容忍阿鲁台称霸的局面出现,因而竭诚向大明表示友好,卑躬屈膝,得封顺宁王
朱棣晚年三次北征,确实打得阿鲁台部大败,然真正的得益者,反倒是瓦剌
永乐二十一年夏,瓦剌首领脱欢利用明军的攻势,出兵东蒙古,大败阿鲁台,“掠其人口马驼羊殆尽”,自此威望大增
后来大明发现不对劲,又掉头来对付瓦剌,把阿鲁台封为和宁王,但终究还是被瓦剌坐大
才有了瓦剌也先让堡宗出国留学的后续
与此同时,还有兀良哈三卫
朱棣将靖难之役中支持他的朵颜三卫,即兀良哈部安置于大宁地区,作为大明与蒙古强部之间的屏障,允许其有限通贡
又有哈密等西域部落,永乐至宣德年间,明朝对哈密、吐鲁番等部开放朝贡,但仅限于西域方向
从祖宗之制出发,通贡并非不可能的事情,然如今的大明,对于依附过来的蒙古部落,要求是先行称臣,绝对的卑躬屈膝
讲白了就是收下当狗
历史上俺答首次求贡时,大明就是以“未奉表称臣”为由拒绝
不愿收这条狗
俺答的回应则是开战
一边屡屡侵边掳掠,一边继续上书请求,在庚戌之变后,互市还是开放了
如今有海玥在,庚戌之变是怎么都不会爆发
可如果不管蒙古草原的局势,俺答汗的坐大与威胁,依旧难以避免
这也是他要将收河套的战略提议,作为严嵩执政的首个目标的原因
结果现在严嵩在收河套之事上,步步为营,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大功告成
儿子严世蕃却要促成俺答通贡,分化蒙古部落
海玥稍作思索,取出昔日的信件
来自于陆炳和俞大猷
俞大猷早在三年前,就去了河套
这位武状元在定安南的战役里,斩获颇丰,镇压了当地多起叛乱,稳定了交趾省的执政,奠定了年轻一辈里的赫赫威名
然军中关系错综复杂,没有靠山,便是再有本事,也得苦熬
俞大猷初至河套,未得施展的空间,直到陆炳调任
陆炳本就是其私下的好友,官场的上级,这位一至河套,俞大猷在军中顿时有了底气,由此屡屡领兵出击,大败劫掠边地的蒙古部落
唯一的挫折,就是遇上了俺答部
“俺答与其兄衮必里克,南征北战,于嘉靖二年就攻打大同,以掠夺人畜和物资”
“嘉靖五年,侵犯井坪”
“嘉靖六年,侵犯葛峪”
“嘉靖八年,深入朔州”
“嘉靖十二年,入援大同兵变”
……
“俺答兄弟屡屡用兵获胜,兼并了大量的人口与牧地,今已坐拥十万精兵,首屈一指,兵锋最强”
“然蒙古诸部暂避其锋,心实不服”
“在草原纵横驰骋之际,俺答急欲与大明互市,非为财货,实欲借天朝威仪镇服诸部”
“万不可允其通贡”
“若任其整合草原,恐重现也先太师之祸,届时九边烽火,恐非今日可比!”
这就是陆炳和俞大猷共同给出的判断
想要让俺答这样枭雄似的人物俯首称臣,给大明当狗,绝不可能
通贡就是资敌,稍有不慎,就是再现瓦剌的崛起,弄出又一个也先来
为今之计,是拒绝俺答的接连请求,收回河套,修筑好防线
来日俺答汗想要率领骑兵南下,就是再难办到,任由其在草原上折腾便是
不治本
但治标
海玥对此并不看好
因为时局瞬息万变
尤其是蒋太后身体每况愈下,时日无多
一旦这位能够镇住天子的太后娘娘薨逝,谁也不知朱厚熜会变成什么模样
所以
收复河套的战略计划要加快执行
同时得防范于未然
对于蒙古部落的针对也要早做安排
由此他稍作沉吟,提笔写信
相比起严世蕃厚厚一沓,颇多思念之情,他的信件就简短精炼许多,一如昔日同窗时期:
“东楼见字如晤——”
“来函所述北虏之势,洞若观火,可为国朝大略”
“俺答虽强,然其势非独力所成,衮必里克为其兄,若只封弟不封兄,既违夷狄长幼之序,更失我天朝礼教之体”
“我意当赐衮必里克通贡之机,使其明晓:”
“惟恭顺效忠,方可保草原一席之地,来日收复河套,亦不失为大明藩屏”
“伫候回函”
.my.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