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科举也要改制?

  按照江湖规矩,殿试属于科举的最后一关
  殿试的题目由皇帝亲自准备,所有的考生都要在奉天殿里答题,并且皇帝和文武百官一块儿监考
  通常而言,皇帝准备的题目都不会太具体
  比如说洪武四年的殿试,朱皇帝准备的题目就是“盖闻古先帝王之观人,莫不敷奏以言,明试以功汉之贤良,宋之制举,得人为盛朕自临御以来,屡诏有司搜罗贤俊……果何道而致然不敢欤?盖必有可言者矣宜著于篇,毋泛毋略”
  再比如永乐甲申科殿试,老四准备的题目就是“朕闻圣人之治天下,明于天之经,察于地之义,周于万物之务,其道贯古今而不易也……咨尔多方多士,承朕皇帝圣神……孝高皇帝作新余四十年,必知务明体适用之学,敷纳于篇,朕亲考焉”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历代状元文章,那一个个的可真都是神仙水平)
  朱标身为太子,要是按照江湖规矩而言,他是不能给殿试考生出题的
  但是,谁让朱标是大明朝的太子,又身兼大明开国的常务副皇帝呢?
  别说朱标只是给考生们出题,就是他想要主持殿试,朱重八那个老登也只会觉得他儿子长大了,可以替他分忧了,然后再满脸欣慰的跑到坤宁宫去显摆
  所以,朱标给殿试考生出题是完全可以的
  然后,杨少峰就笑着说道:“殿下,之前韩国公和诚意伯不是有许多疑问来着?何不……”
  跟杨少峰身边的跛五和驸马府统领都不自觉的转开了头
  没眼看,实在是太没眼看了
  自家驸马爷这会儿的表情,就跟戏台上那些抹着白脸的奸佞一模一样,甚至还犹有过之
  朱标则是感觉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自家姐夫啥都好,就是只要让他抓着点儿机会,他就会想方设法的折腾人
  他甚至都不在乎他折腾的是谁!
  就说这一次能够参与殿试的考生吧,这些考生可没有得罪过姐夫吧?
  但是转念一想,朱标又觉得似乎也可以?
  毕竟考那些乱七八糟的策论已经没什么新义,倒不如直接把韩国公和诚意伯的那些难题当做考试题目?
  如果这样儿的话……
  以后的科举似乎也可以改一改,甚至可以改成每年一次,每年都考朝廷上面临的难题
  心中打定主意后,朱标便望着杨少峰问道:“姐夫,那个邸报的奏本你写好了没有?”
  杨少峰道:“自然是写好了的,只等李祺兄弟回京的时候就可以让他带回去”
  朱标笑道:“正好,你也别让李祺带回去了,小弟直接替你带回去”
  题目有了,参考答案也有了,剩下的就是对着答案给考生们打分
  简直完美
  正当朱标胡乱琢磨时,杨少峰却神色古怪的问道:“殿下不会打算拿臣的奏本当答案用吧?”
  朱标微微一怔,问道:“难道不行么?”
  那特么肯定不行啊!
  姐夫理解你想要偷懒的心情,毕竟这也是你们老朱家一以贯之的毛病了
  但是你起码也得想想姐夫是个什么样儿的人吧?
  姐夫可能会写一个十分详细的奏本吗?
  一篇五百个字的奏本,除去开头、统计字数以及常规的修饰,真正有用的内容可能也就三百个字
  就这三百个字,姐夫还会把它分成好几条大提纲
  说白了,姐夫写奏本向来就是写个提纲,剩下的内容都是你爹和李善长、刘伯温他们用头发来替姐夫填充
  这玩意怎么可能拿去当考生们的参考答案!
  杨少峰一边在心里吐槽自己,一边笑着说道:“殿下,臣写的奏本你也看过,实在是不适合拿来做参考答案”
  “以臣之见,殿下不妨等殿试之后,把臣的奏本拿给韩国公和诚意伯,让他们完善之后再当作参考答案”
  朱标当即就笑着点了点头,应道:“姐夫放心,小弟心里有数”
  ……
  正当杨少峰和朱标一块儿琢磨着怎么坑害殿试考生时,朱皇帝和李善长、刘伯温也同样在商量着怎么坑害考生们
  朱皇帝的想法很简单
  既然这些考生都是从县试一路杀到殿试的,那就说明这些人都是有学问的
  既然有学问,那就不能浪费
  比如说那些文章写得好的,可以安排到翰林院
  比如说那些文章写得稍差一些,但是数学方面比较好的就可以安排到户部
  还有那些文章写得满腔热血的,像这样儿的愣头青就比较适合安排到御史台
  但是刘伯温却提出了不同意见
  在刘伯温看来,这些能够走到殿试的考生,要说他们写文章的水平那肯定都是极好的,可能自己都不如他们会写
  问题是文章写得好,并不代表这些人就会当官
  不是随便拉一个读书人出来就能有杨驸马的水平
  所以,这些生员们不宜直接授官,而是应该先把他们发配到六部和诸监、寺、御史台等衙门去观政
  说人话就是先让他们去所有的部门都转一圈,在打杂实习的过程中积累做官的经验,然后再按照他们每个人擅长的内容进行分配
  再然后,李善长也提出了一点儿不同意见
  只是李善长考虑的并不是眼前这些参加殿试的考生,而是学堂改制以后的考生
  或者说,李善长考虑的是科举该如何改制的问题
  “上位,等国子监分散到各地,咱们大明以后必然是不缺生员的”
  “且不说科举每三年一次,每次只录取三百左右的生员,就是每年一次,三年下来也不过是录取千人”
  “剩下的考生做不了官,要么就是回乡继续读书,要么就是做了别的行当”
  “可是朝堂和地方官府缺少人手的问题却还是没能解决”
  “依臣之见,不如每年都让各个地方衙门自行招募一些人手?”
  “考核通过的,该授官的就进行授官”
  “至于实在不行的,那就直接开革回家”
  .my.my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