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2.第3449章 突破

  第3449章突破
  第43章突破
  春节前夕。
  arxiv网站上忽然多了一篇署名为dongsheng·zhang的论文。
  《探究glp-1信号通路对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功能的影响》
  看名知意。
  显然,这是一篇生物学方面的论文,起初,看到论文后面的署名,很多人都以为出错了。
  毕竟,张东升是数学家。
  研究什么生物?
  数学家跨界最多的是物理学家,跨界生物学的,还真不多。
  毕竟,这两个行业不是特别强相关。
  至少不如数学和物理之间。
  但看到后面的单位,以及更细节的信息,注意到这篇论文的人都愣住了
  真的是张东升?
  他转生物了?
  这不是不务正业吗?
  尤其是在那些数学家眼中,转型生物,真的是浪费天赋。
  生物?
  那不是炼金吗?
  咳咳。
  运气占比成分不小。
  不像数学、物理,没天赋,那是真的玩不转。
  很快。
  这篇论文就传开了。
  名人效应,放在哪个行业都一样。
  传着,传着,罗氏、辉瑞、诺和诺德等药物巨头就注意到了这篇论文。
  尤其是诺和诺德。
  后世的‘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就是他们研发的药物。
  如今。
  司美格鲁肽虽然还没有上市,但在实验室阶段的进程,还算比较顺利。
  glp-1是一种极具价值的课题。
  如果能实现商用,单单糖尿病市场就是百亿美刀级别的规模,如果算上减肥的‘副作用’。
  千亿级!
  一座源源不断的金矿。
  类似的重点产品,市场上稍微有点风吹草动,信息就会飞速传递到市场部门。
  学术界的新进展,也算!
  隔天。
  诺和诺德内部就将研发部的几位核心专家拉到群里,开了一场线上会议。
  然后。
  话题就聊爆了。
  因为李杰研究的思路跟他们不一样。
  虽然都是glp-1类药物,但就像龙生九子各不同一样,从glp-1衍生出来的东西,不知道有多少。
  毫无疑问,这个课题很有价值。
  从论文里的描述分析,‘张东升’很可能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可以尝试联系。
  能招揽最好。
  不能招揽,也可以投资,能投,必须要投。
  虽然投资不会太低,但药品研发就是这样,跟刮彩票的区别不大,买一百张彩票,有一张中了,那就大赚特赚!
  新上市的药物那么贵,大部分都是因为研发成本。它的研发成本可不是某一类药品的研发成本。
  而是买一百张,乃至更多彩票的成本。
  生产成本,反倒是可以忽略不计。
  那玩意,真的不贵。
  贵的是研发,以及乱七八糟的开支。
  如果既不能投资,又不能招揽,那就打压!
  作为横跨大区的国际药企巨头,诺和诺德在医药领域的影响力不是盖的。
  一个药品从研发到动物实验,再到临床实验,最后才有资格进入审批。
  前面几关过了,审批不过,那就是白搭。
  而且,这其中的周期是以年为单位,每一个阶段都要一年乃至几年的功夫。
  十年八年的周期,那都不算长。
  而这,也是研发成本高昂的缘由之一。
  药物研发是一场马拉松。
  跑的快、慢不太重要,能跑到终点比什么都重要。
  淹死在长跑的项目,不知道有多少。
  类似的国际巨头,大多都是百年老企业,从无数药品企业中脱颖而出的企业,自然有几把刷子。
  预印本发布不到一周,李杰就收到了电话。
  诺和诺德华夏区的ceo亲自来电。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诺和诺德旗下的胰岛素产品就进入华夏市场,90年代,这家企业在国内完成生产、研发、销售的布局。
  这家公司的拳头产品就是糖尿病相关药物,所以,他们对类似赛道的产品,相当关注。
  不出意外,对方直接用金钱开道。
  赞助研发经费。
  每年至少千万级别。
  如果研究有最新的进展,投资上亿,也不是什么问题。
  便是把后缀从rmb换成美刀,也行。
  只要是突破性的进展。
  挂断电话后,李杰无奈的摇了摇头。
  果然。
  还是外企抢先一步联系。
  这种情况跟他预想中的差不多,国内药企在研发这一块,怎么说,确实不太重视。
  抛开部分药企,大部分药企最重视的还是渠道。
  药代比研发人员更受重视。
  能把药品送进医院,那才是企业最看重的地方。
  毕竟,研发太过费时费力。
  还是开盲盒性质。
  花几年时间,投资几个亿,可能血本无归,这明显不符合企业经营策略。
  在某种意义上,药品研发跟光刻机差不多。
  都是那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即便绕开外国药企专利,有成品问世,人家药企巨头又不是傻子。
  降价!
  用价格战的方式,都能把你淹死。
  格列卫就是最好的例证。
  01年上市时,400元/片,患者自费一年费用高达30万,13年,专利到期,仍然要200元/片,一万二一盒。
  自费14万。
  直到进入医保目录,价格降到14元/片,八百多一盒,19年的集采价更是只有9.8一片,500多一盒。
  哪怕降幅高达40多倍,对于药企而言,它依旧是暴利。
  卖了那么多年高价,研发成本早就收回来了,真正的生产成本,顶多块把钱。
  类似的降价套路不止在药品,国产cad、办公软件等领域,外企都是类似的手段。
  你没有,我高价。
  你有,我低价搞死你。
  因此。
  纵使诺和诺德开出的筹码很高,李杰也不会跟他们合作。
  合作方,他一定会找。
  药品上市之前的那些审批、实验程序太过繁琐,他没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管。
  找个合作方,让别人去办,他坐享其成即可。
  何况。
  他现在只是有了一点突破,距离成品,还早得很,后续的研发资金,仅靠学校的那点拨款,那是杯水车薪。
  接下来,他需要组建一个实验室,以亿未单位的投入,不找个合作方,还真吃不消。
  具体找谁合作,他已经有了目标。
  但,他得等。
  等人主动上钩。
  上赶着不是买卖,真让他主动联系对方,不免会失去先手优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