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4章 五年计划明蓼之主

  大明汉中王、明蓼军兵马大元帅张鹿安已经将总指挥部搬迁到了金州府,看到了身披孝带的方以智,回想起之前与方孔炤见面时的种种,再加上因为舟山的陷落,原本非常熟悉之人也是相继落难,张鹿安顿时唏嘘不已。
  方以智似乎并没有因为私事而情绪低沉,反而主动为张鹿安介绍道:
  “现如今的(明)鲁军损失巨大,已经并入(明)郑军,但是郑军的处境也不太好,他们局限于中左所、金门、铜山和南澳四处,地狭民疲,实在是难有作为……”
  “国姓爷为何这个时候还没有去收复台湾呢?”
  “台湾?”
  “嗯,回头待本王写一封信,你派人送给国姓爷,让他考虑经略台湾,那样才能扩充腹地,才会拥有一块稳定的根据地。”
  “噢。”
  方以智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继续说道:
  “清国东南一带对于清廷来说开始变得稳定,相对动乱之地还是在西南,首先是茅麓山区一带的原大顺军部属、其次就是驻防在云南的原大西军残余力量。
  他们还在牵制清军大量的军力,其中顿兵于茅麓山区一带的清兵至少有十万人,而围攻云贵之地的清军则是至少有二十万以上,这些都算是清军的主力人马。
  朝阳的意思是,我们或许是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趁着江南空虚的机会,派兵偷袭江南,或许能够得手。”
  张鹿安思索了一番,觉得历史的惯性还是很大,辽宁一带已经变得兵疲民乏,他不敢再随意出征,弄不好将会前功尽弃,便出言拒绝道:
  “让朝阳继续保持情报收集工作,可以将江南的相关情报想办法分享给郑军那边的国姓爷知晓,相信他们会有兴趣的。
  我们还是趁着清军此时无暇他顾之际,先好好地发展国计民生,等到军力恢复,再和清军一决雌雄。”
  张鹿安的这番话其实也是对众多的辽宁文武官员们说的,他将方以智留了下来,让他配合代号为“孤影”的吴家喜在情报局下面组建专门对付和策反清国文武官员的组织“特工六处”,由方以智担任处长一职,在吴家喜的领导下主持具体工作。
  除了情报工作部署外,张鹿安还在政治方面和军事方面有所改变。
  政治方面:
  在张鹿安的主持下,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核心内容便是从永历九年年中开始到永历十四年年中,暂时放弃远征,全力发展区域经济,不断地积累军事物资,强化军事力量,进入一个“内循环”发展阶段。
  为此将全境暂时划分为“战区”和“非战区”两种,战区采取军事化管制;
  非战区则初步选择了深处腹地的辽阳府和耀州府,取消严格的军事管制,大力发展民生工程设施。
  但是想要发展民生,就得有充足的劳动力。
  张鹿安便在军事上进行改制,让一些超过年龄并且立下功勋的老兵退出现役,返回省军、府兵和县民团就任要职,既给这些人一个好去处,也解决了地方军的忠诚问题。
  其他的普通士兵,服役期满五年的,除了军中特殊技术岗位外,也是强制退伍回乡,鼓励民间通婚婚配,鼓励大力生子,规定生子满周岁奖励其家一条小犬,生女满周岁奖励其家一头小猪。
  将因为兵员的减少,而节省下来的军费用在了教育上面,在辖区内广建学校,强制适龄儿童必须完成小学五年的教育。
  随着大量兵员的复员和退出现役,完全解决了地方劳动力和生育率不高的问题,好不容易停下来的男人们,大部分人都是非常珍惜活下来的机会,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小家,整个辽宁大地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同时为了保证一定的自保能力,张鹿安对明蓼军的野战军进行了重新整编,将人员混编,废除了地域性很强的编制,比如取消辽东镇、辽西镇等名称,取消索伦营单独编制,采取统一的数字编制,利用俘获的大量蒙古马匹,建立陆师骑兵两镇,将其余人马统一整编为近卫镇、野战军六镇和炮兵一镇,具体编制为:
  一、第一骑兵镇,总兵官彭心见,副将张都海,下辖骑兵第一协(参将亚柱)、骑兵第二协(参将巴勒)和骑兵第三协(参将赵不同);
  二、第二骑兵镇,总兵官马信,副将程万里,下辖骑兵第四协(参将李二猛)、骑兵第五协(参将奥布库)和骑兵第六协(参将苏勒贺);
  三、近卫镇,总兵官张鹿声,副将丘无极,下辖步军第二协(参将廖自忠、偏将杨丕烈)、步军第三协(参将廖广德、偏将刘流)和步军第五协(参将杨彩、偏将马德);
  四、陆师第一镇,总兵官陈利六、副将贾三省,下辖步军第四协(参将王驰、偏将曹天助)、步军第七协(参将丁维岳、偏将马天)和步军第十协(参将覃元、偏将贾明时);
  五、陆师第二镇,总兵官张华,副将索忠信,下辖步军第六协(参将王彦超、偏将申靖邦)、步军第八协(参将张胆、偏将蔡庆国)和步军第九协(参将贺国勇、偏将崔可显);
  六、陆师第三镇,总兵官令狐云湘,副将曹良臣,下辖步军第十一协(参将仇有亮、偏将叶晟)、步军第十二协(参将杨斌、偏将程功)和步军第十三协(参将杨御华、偏将杨衍);
  七、陆师第四镇,总兵官于六、副将李应详,下辖步军第十四协(参将杨三吾、偏将杨嗣云)、步军第十五协(参将楚日培、偏将陈利友)和步军第十六协(参将沙尔虎达、偏将海行时);
  八、陆师第五镇,总兵官张应举、副将张勇,下辖步军第十七协(参将张景春、偏将余芳)、步军第十八协(参将马惟兴、偏将张白虎)和步军第十九协(参将申定邦、偏将阎之美);
  九、陆师第六镇,总兵官仇有光、副将赵良栋,下辖步军第二十协(参将范鼎革、偏将张尧中)、步军第二十一协(参将朱文进、偏将孟大勇)和步军第二十二协(参将牟国栋、偏将牟登巍);
  十、第一炮兵镇,总兵官谭应华、副将盛长功,下辖炮兵第一协和炮兵第二协,虽然编制总数没有增加,但是对火炮进行了更新换代,将淘汰下来的火炮分流到边境地方或者步军镇。
  张鹿安通过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对各方面的人力进行了广泛的调整,让军权更加集中在自己的手中,慢慢地淡化明朝的影响,强化辽宁、安东和扶余乃汉中王管辖之地的理念,让张鹿安成为名副其实的“明蓼之主”。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