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章 五年蛰伏终成虎
五年后
时间来到了大明永历十四年、清国顺治十七年
经过了整整五年的养精蓄锐,大明汉中王张鹿安所统治下的三省区域已经逐渐恢复了元气,百姓们的生活安定,出生人口大幅增长。
为了给老百姓的未来拓展更多的空间,张鹿安已经开始着手准备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
此时的张鹿安已经年满三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处理问题更加的成熟和理性,难免给下属或者故友一种“有如老虎一般的冷血”的感觉。
而对张鹿安颇多埋怨的就是曾经的同窗---大明延平王、国姓爷朱成功。
原来就在一年前的顺治十六年,清国顺治皇帝根据细作从辽宁传回来的消息,述说明蓼军在张鹿安的统一整合之下战斗力变得更加的出众,便也是动了军事改革的念头。
鉴于清廷的各种军事组织数量庞杂,称呼也是多样,为了增强清国内部的凝聚力,增加汉人对清廷的支持,顺治皇帝便下诏更改八旗名称,将固山额真改为都统、梅勒章京改为副都统(每旗两个)、甲喇章京为参领、牛录章京为佐领,将满、蒙、汉八旗进行了重新整编,从全国范围内的绿营大军中,精挑细选了数万精兵强将补充进了八旗军,将各旗基本实现满编。
这不得不说是清廷的一大进步。
而借助于清廷的这个军事改革的锐气,吴三桂所统帅的清军开始发力,在云贵一带取得一系列的战果,包括大明蜀王刘文秀、庆阳王冯双礼、西军大都督马元利、广国公贺九仪、中军都督王尚礼、将军汤志等在内,或病死、或被俘杀、或被自己人所害,西军核心力量损失巨大。
就在不久前的磨盘山之战中,大明晋王李定国的部将广昌侯高文贵、泰安伯窦名望、总兵王玺等在内的精兵强将五千余人全军覆没,却也斩杀了清军汉军旗正黄旗都统祖泽润在内的上万名精锐。
但是因为明军伤亡巨大,实在无力再战,面对着人数众多的清军的追击,为了避敌锋芒,大明晋王李定国被迫率领残余人马退出了国境线以外,而被清廷视为“头号敌人”的永历皇帝则是如常发挥,在沐天波的护卫下,茫然失措地逃入了缅甸贡榜王朝境内,开始过上了寄人篱下的日子。
看到自己的皇帝竟然逃出了国,原本还在咬牙坚持的西军旧部加上忠于大明政府的地方少数民族武装在内,至少三十万民兵武装,在大将白文选、马宝、王自羽、王自奇、张化龙、洪正龙、狄三品、张能弟、张君用等将领的率领下,或被动或主动地投降了清国。
闻听清政府大有直接剿灭永历皇帝的可能,无数请愿的忠明文臣武将们,纷纷请求张鹿安出兵袭击清国腹地,全部被张鹿安以不能破坏“五年计划”为由予以拒绝。
这其中就包括国姓爷朱成功。
朱成功先是派出了使者张煌言前往辽宁,约定双方共同派兵袭击江南,共同匡扶明室,原本以为必将能够得到张鹿安的大力支持,却不曾想仅仅数年不见,昔日那个看上去热血的张鹿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看上去成熟的“政治家”,言语之间一切都是在以自身的利益在做考量,这让忠肝义胆的张煌言感到严重不满。
面对着张煌言的质疑声,张鹿安没有丝毫的动摇,反而出言相劝,建议朱成功攻下台湾岛作为根据地。
张煌言很不认可,也只好返回金门,把情况报告给了朱成功知晓。
国姓爷朱成功对于张鹿安的冷漠对待也很不满,对于攻略台湾的建议,却是非常认可,只是此时的台湾之地毕竟在“红毛鬼”的占领之下,国姓爷朱成功还是担心会同时多面开战,那是明郑军绝对吃不消的。
正巧这个时候李定国再次派人来相约,国姓爷朱成功派人侦察,得到准确情报,江南清军主力都被调到云贵战场去剿灭明军的残余力量了,可以预见永历皇帝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而考虑到江南本地的防守力量薄弱,而一旦攻下了南京城,对于明郑军的意义非凡,到时候朱成功完全可以用大明“宗正”的名义“复国”,这也是他始终未复本性,也给自己的大儿子取名“朱锦”(即郑经)的原因之一。
从长远看来,如果攻下南京,政治诱惑极大。
所以国姓爷朱成功将数年之间积攒起来的精兵强将十七万人全部集中起来,为了鼓舞士气,特地还将随军将士的家眷也都带在船上,以示带他们去“江南过好日子”。
可以说这个决策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骄傲的情绪在里面,只看到了诱惑,却没有看到将要面临的危险性。
正因为如此,当江宁城内的清军采取欺骗手段成功忽悠住明郑军,导致明郑军在南京城下旷日持久,粮食物资逐渐跟不上,被迫让各部自己打渔或者自行筹措粮饷。
清军利用这段时间,由清军主将喀喀木联合吴淞总兵梁化凤以兵马一万人,一举击破明郑军十七万大军,阵斩明郑军五万余人。
明郑军将士被清军的铁骑吓破了胆,在兵力十倍于敌的情况下,还是人心惶惶不已,军中军属的哭声昼夜不息,各将领无人能治。
在这种情况下,明郑军统帅国姓爷朱成功被迫率领大军来到长江口处的崇明,想要夺取崇明岛以为己用,徐图再进,便派兵对小小的崇明城四面围攻,但是崇明城内的清军在将领王龙的率领下坚持抵抗,击毙了数千名明郑军士兵。
明郑军的士气更是跌到了谷底,国姓爷朱成功在万般无奈之下,被迫率领大军返航金门。
只是他事情做的很不地道,竟然没有通知率领偏师、身在上游的张煌言,害得张煌言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孤军难侍,被迫仓促出逃,几乎为清军所擒,最后仅仅带着随从数人,经过艰难跋涉才来到了象山西南面的悬岙岛,悄悄地隐居下来以待时变。
张煌言既对骄傲自满的朱成功不满,也对“私心很重”的张鹿安颇有微词,索性暂时埋首枯卷,书写诗词来发泄内心之中的想法。
只是被他认为“私心很重”的张鹿安却是有些委屈,对于张鹿安来说,行政政策最忌讳朝三暮四,无论如何还是得等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满为止。
而这一天终于即将到来,张鹿安在沈阳城外,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阅兵仪式。
看着眼前经过的雄壮的队伍,“手握利刃杀心起”,张鹿安准备跃跃欲试,迫切地想要检验一下“手中宝剑”的锋利程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