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判决

  关于王洛这个案子,大家一开始以为要审很久。
  没想到正式开堂之后不到一个时辰就结束了。
  该他招的不该他招的他都招了,不仅非常干脆的承认了自己所犯一应案子,还扯出了一堆别有用心的人。
  马上就要过年了,陛下和太后该不会想兴大狱吧?
  没被牵扯进去的官员们从刑部出来之后,惴惴不安的同时目光不由自主地往吴国公和顾相身上瞟去。
  “别问我,老夫什么都不知道。”
  顾相显然知道大家在打什么主意,在他们开口之前,将所有话都堵了回去。
  “老夫也一样,我连自己的儿子是怎么变成今天这样的都一无所知,就更别提其它了。”吴国公也抢在他们开口之前将话给堵了。
  别以为他不知道,大家伙说不定在心里怀疑他在和皇帝太后唱双簧呢。
  问题是他对幼子的事是真半点不知情。
  哦,不对,幼子不像表面那样无欲无求,两个多月前经太后提点之后,他倒是知道一些。
  至于其它的,确实一无所知。
  “老爷,怎么样?”吴国公一到家门口,他的妻子范氏就飞奔着过来了。
  难为她都五十出头的人了,腿脚还跑得那么快。
  “洛儿全认了,当堂被判了斩刑,行刑就在五日后。”吴国公看了老妻一眼,满脸复杂的答道。
  许心里早有了准备,又或者是王洛今天的表现与记忆中的儿子差别太大,让他感到非常陌生。
  他在听到林浩明当堂宣判、判处王洛斩刑的时候,心里并无太多悲伤情绪。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范氏如遭重击,一张脸瞬间变得惨白如纸。
  “以后你就当没有生这个儿子吧,众目睽睽之下他自己认了罪,老夫也做不了什么。
  洛儿的事牵扯出了不少人,搞不好要兴大狱。
  切记管好府里一应下人的,让大家的嘴巴都严实些,别到处胡咧咧。
  我回来就是专程和你说这事,中书省尚有许多公务要处理,我先去上差了。”吴国公说完这句话,就转身回到了马车上。
  王洛指证的共有六家,林浩明只安排人将被王洛指证的六个人抓进大牢。
  处理完这件事,他就入了宫。
  此案最终该如何处置得皇帝做主,他一个侍郎可做不了主。
  “臣林浩明见过陛下。”他来到御书房的时候,皇帝正在伏案疾书。
  “辞修来啦,快起来,王洛的案子审完了?”皇帝抬起头。
  “嗯。”林浩明点了点头。
  “情况如何。”
  林浩明用简洁的语言将事情经过详细说了一遍。
  皇帝听完,放下手中的笔,从御案上走了下来,背着手来回走动了几步,才怒容满面地开口:“这些人真是无法无天,他们找神匠鲁能山干什么?
  莫非想让他设计奇门暗器来暗杀朕和母后不成?真是岂有此理。”
  “确实心怀叵测,不知陛下打算如何处置他们?”林浩明应和了一句,复问。
  “如何处理?自然是……
  不行,这事需要和中书省的大臣们商议,对了,母后可有说过什么?”
  皇帝下意识地就想说当然是诛其全族,只是话要出口的时候想起阮卿的告诫,又改了口。
  “太后说前朝的事她不管,由陛下和众臣们决定。”
  “张与,你去把左右相,吴国公以及五部尚书都给朕召到御书房来。”皇帝沉吟了片刻,吩咐了身边太监一句。
  之所以只招五部尚书,是因为刑部尚书已经递了辞官折子,在家养病。
  “是。”
  “对了,辞修可有办法让王洛把鲁能山的下落告诉咱们?”待张与离开之后,皇帝又带着几分期待的问了林浩明一句。
  ……
  林浩明满脸复杂的看着他。
  “你别那么看朕,朕想找他和其他的想法可不一样,并不是让他来制作什么诡秘的杀人暗器。
  朕听说此人有一双神奇无比的巧手,被世人喻为神匠,意指世上没有他制作不出来的东西。
  小到玩具,大到房屋城池,以及攻城利器。
  朕想找他,是希望他帮大熙改良一些农具,和堤坝城墙什么的。”皇帝见状忍不住解释了一句。
  “理解,不过陛下不想他帮忙制作攻城利器么?”林浩明点了点头,复问。
  “攻城利器就算了,朕听说鲁门有规矩,其门下弟子不得帮人制作杀人利器。
  人家既然有规矩,除非自愿,否则咱们不要勉强。
  不然一旦逼他开了这个先河,以后各国都学咱们这一套,世道就会更乱。”皇帝摇了摇头。
  林浩明闻声目中不自觉的露出一抹笑意和淡淡的暖意。
  不愧是太后一手教导出来的人,胸负乾坤又不失慈悲。
  太后当时也是这么和自己说的,他能顺利说服鲁能山同意了与自己合作,太后那几句话功不可没。
  一柱多香后,五部尚书、左右相和吴国公联袂来到了御书房。
  “臣等见过陛下。”
  “平身,都坐吧,张与,泡壶好茶过来。”皇帝抬了抬手,吩咐了张与一句。
  “你们都知道朕叫你们过来是为了什么吧?”待众人落座,皇帝才再次开口。
  “请陛下示下。”
  皇帝暗骂了句老狐狸,嘴上却不得不答:“自然是为了今天发生在刑部大堂的事,林卿已经将事情经过都告诉朕了,涉案者共有六家。
  依你们看,这些人该如何处理?”
  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没有人愿意开口说话。最后顾相不得已站了出来,硬着头皮开口:“马上就是新年了,这个时候不宜大动干戈。
  依老臣之见,审定之后,直接涉事者该降爵夺爵的降爵夺爵,该罢官的罢官。
  该判斩的判斩,该流放的流放,至于他们的家人,只要没有参与其中,就别牵连了。”
  “臣也认可顾相的看法。”林浩明第一个表态支持。
  “臣也认可顾相的看法。”右相、吴国公和其它五部尚书彼此对看了一眼,纷纷表态。
  皇帝……
  真是一群老狐狸,大家都希望重重拿起,轻轻放下。
  不过这个时候确实不宜大动干戈。
  别说大动干戈,就是按顾相说的来处理都很困难。
  安国公府涉事其中,能夺他们家的嚼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