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想起探春

  既然遇到了曾直,有了这辽东的大户子弟,王信当然不会错过机会,仔细打听大周的辽东是什么局势
  曾直门清
  原来
  大明开国之时,在辽东封了几个藩王,靖难之役后,永乐皇帝打压藩王,也把辽东和大宁等九边之地的藩王全部取消
  永乐皇帝亲自带着大军坐镇九边,一生之中五征大漠
  后来土木堡之变,大周取代大明
  大周没有永乐皇帝这样的雄主
  加上建国前数十年的战乱,哪怕战乱程度不是特别激烈,对边地的影响依然不小,所以才有了四王守边的模式
  鞑靼瓦剌残部势力退守努尔干
  东平郡王带着军队往辽东开拓,收复辽西走廊,拿下义州等地,设立北镇军,守住大辽河
  后来随着大周数次的东征,彻底消灭了鞑靼和瓦剌,深入努尔干,当地的一部分蛮族归顺,一部分蛮族躲入深山老林,加上辽东地广人稀,因此也是采取都司制度,而不是郡县制度
  再后来
  辽东人口日益增多,连努尔干的人口也在增加,于是辽东都司的管理范围逐渐往前移,先后恢复开发辽左四卫,以及沈辽诸地
  反而是东平郡王和他的北镇落在了后方,显得有些尴尬
  这些年来
  辽东都司与东平郡王的面和心不和,又有时不时出现鞑靼残部的踪迹,乃至于努尔干各蛮部的动作,有些听话的,有些闹事的云云
  至今局势颇为复杂
  特别是蛮族崛起了三股势力,这三股势力互相敌对,又互相联合,反而辽东积弊日深,辽东都司颇有些压不住的态势,又有了东平郡王机会
  曾直三言两语就把辽东说的清楚
  虽然简单,其实不易
  这些当地的消息,如果不是当地的大户,外人很难了解清楚
  曾直看到辽东潜在的危机,也看到王信如何解决大同,虽然还没有成功,可比之前要强了很多,因此才极为关心,不知道能不能把大同的方法,照搬去辽东
  王信思考了片刻,遗憾的摇了摇头
  曾直下意识看向陆仲恒
  陆仲恒也摇了摇头
  知道曾直是担心王信不愿意别人学了去
  曾直相信陆仲恒的人品,因此认真请教道:“不知差在何处?”
  “辽东与大漠不同”
  王信脸色慎重
  记得俄罗斯这个国家,有过关于大陆架制胜的一种说法,主要是占据大陆边缘的国家,终将会赢得最后的胜利
  其实有些道理
  无论是辽金,或者蒙古,包括未来的大清
  起家都在东北
  大漠缺乏物产,需要靠着贸易才能维持,而东北不需要
  无论是马还是弓等战略物资,东北都不缺
  反而因为森林和极端的恶劣环境,这些成为了东北的地利
  俄国之所以能在历史上轻易的征服大漠和东北,除了商业上的利益,主要是因为大清
  大清的主导下
  别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人口暴增,唯独大漠和东北的人口在骤减
  东北的潜力远高于大漠
  可大清对东北的限制也是最严苛的,整个东北都没有多少人口,所以才给了俄国捡便宜的机会
  反观如今
  王信皱着眉头说道:“努尔干的人口虽然不多,却也是不少,天寒地冻,人极为兼任,而外人却无法轻易立足,没有地利;又有东平郡王和辽东都司如此复杂的局势,可以看成没有人和,这些年里,不光内地遭灾,努尔干遭灾更为严重,所以也没有天和”
  众人仔细听王信的分析,时不时点头
  王信叹道:“天时地利人和皆无,所以大同那边的模式无法照搬”
  众人无言
  良久
  曾直苦笑一声,感慨道:“难道任由辽东局势糜烂不成?”
  “除非集全国之力”
  王信认真道
  商业追求利益,大漠疲软,加上自己学西班牙人,用了些许不光彩的计谋,所以才能根据当地特色,推出了现在的大同模式
  但不是什么地方都有利益的
  俄国东扩没有地理阻碍
  反观内地,北边是蒙古高原,东北是外兴安岭,水路交通都不便,不像俄国,可以沿着河流往东而行
  加上内地的棉花种植和织造业发达,大大降低了对皮毛贸易的需求
  至于东北
  东北比大漠要难征服
  那么利益与得失算计下,明显要亏本的情况,那么只有集中政治和资源,通过自上而下的权力来主导,才能推动开来
  比较松散的地方大户,不可能发起如此高效的模式
  比如谁来当头?
  而且是说一不二,掌握实际大权的头
  没有大户甘愿让出去的,他们连现在的皇帝都不愿意接受
  历史已经证明
  如地方乡绅大户们主导的南明
  曾直听出了王信的话音,越发的失望
  “想不到偌大的大周,竟拿不出可以解决辽东的方法”
  张云承感慨
  王信没有说话
  以前趁着中国内乱,偷偷占据东北的高句丽,大一统的隋朝在此地栽了跟头,后来还是大唐集全国之力,数次征伐才彻底拿下
  已经消亡的大明,自身还没有大周的皇权斗争,也没有大周实封的异姓王这些因素,结局一样栽了跟头
  虽然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努尔哈赤这个人
  可王信很确定,努尔干的问题不会小
  虽然不敢肯定辽东未来的局势,可哪怕被大周平息,也绝对不简单,要耗费不少的国力
  大同的模式,解决不了努尔干的问题,只能在努尔干发挥善后作用
  王信说的有条有理,众人不疑
  张云承虽然感慨,却不是很在乎,关外苦寒之地,比起朝堂大事,算的了什么
  连陆仲恒也没有太过关注
  大周实封四位异姓王,除了当时四王八公实力强大,太祖皇帝又不够强势外,也有封的地方都是不毛之地的原因
  辽东也好,云南也好,西北也好,大宁也好
  税收没有多少,开支却是不小
  沉重的负担
  王信理解几人的想法,却不赞同,本质上还是实力不够的问题
  大明收复了交趾,结果又丢失,从本土变成藩属国,不是军队不行,而是文官不行
  曾直不知道想到了什么,一脸诚恳,竟然说道:“不知道王将军身边可缺人手,如不嫌弃我的才能不足,愿为将军手下一书吏”
  陆仲恒和张云承吓了一跳
  王信也没想到
  “程老弟,这是为何?”
  张云承连忙问道
  曾直脸色严肃,解释道:“王将军在大同的做法与众不同,小弟大开眼界,且认为有许多可以学习的地方,只怕王将军不愿意收留我”
  “怎么会,我正缺人”
  王信笑道,“只是耽误了程老弟的科举,却是我的罪过”
  曾直见王信没有直接拒绝,松了口气,高兴道:“科举不急于这两年,而且我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多出去走走,开开眼界,反而有利于科举”
  “这话说的不错”
  陆仲恒认可道
  他也是多年不参加科举,但是那些年并没有荒废
  见状,王信也不再推迟,也的确需要人,开诚布公道:“我和大同大户们的合作,目前靠着薛家的关系维持,需要一个值得相信的人去帮忙打理,如果程老弟愿意的话,商行的事就麻烦程老弟了”
  也不是真打理
  如果的确是极为重要的差事,哪怕多么缺人,王信也不会所以用才见过一面的人
  但说不重要也不至于
  曾直的确合适
  他到底只是个举人,自己用得起他
  又是大户子弟,又与大同地方没有牵连,加上陆仲恒的关系,是不二人选
  而且王信也想多了解下辽东和努尔干
  朝廷目前没有把努尔干放在眼里,或者不够重视,王信却不敢大意
  曾直见王信安排的差事,刚好是他想要的,内心大为感动,刚才还在怀疑此人,没想到此人做事如此磊落,曾直不再怀疑王信之言
  也对大同的模式更为好奇
  不过接下来,还是要等朝廷的结果,水落石出的那天,跟着王信一起回大同
  陆仲恒点头答应
  回去后就开始鼓动,绝对不会少了大同西军的粮草
  送走了陆仲恒等人,王信一脸轻松
  多久没有这么痛快
  朝廷能安排的粮草当然越多越好,给的越多,自己的积蓄越雄厚,未来的抗风险能力就越高
  没办法啊
  老中人就是如此
  广积粮是融入到了骨子里
  平日里没事就多积蓄
  有事更要积蓄
  第二日一早
  王信回去贾府,贾政果然等着王信
  两人来到书房
  “张阁老真的会同意?”
  贾政惊呆了
  这大半年来,王信为了大同的事情跑上跑下,贾政看在眼里,内心却不是很坚定
  因为王信的想法实在是太过异想天开
  大同军镇本来就有了永兴军和天成军,再分一路出去,设大同西军,这是人脑子想出的事?而且王信才多少岁?
  第一次见他的时候,他才是佐击而已
  才过了几年!
  又要升官了?而且还独领一路
  从独领一军到独领一路,王信每一步都是实打实的实权武将啊
  走的如此之稳,贾政内心忍不住羡慕嫉妒,实在不敢相信,怀疑的话脱口而出
  王信习惯了被人嫉妒
  被嫉妒很正常
  有些人嫉妒只会放在心里,甚至会压下去,有些人则会被嫉妒冲昏头脑,做出损人不利已的行为
  倒不用怀疑贾政
  贾政的人品还是不错的
  王信笑道:“以张阁老的做派,多半不会有变”
  别人不清楚王信,贾政如何不清楚
  王信在京城的事情,虽然自己能力不够,却事事都在参与帮忙,出力多少的问题,因此了解王信的性格,不是说大话的人
  既然王信说不会有变,那么此事应该十拿九稳
  “果然是有志者事竟成”
  贾政鼻子一酸
  这么多年了,自己每次希望什么事,最后往往失望,以至于不敢抱希望
  王信又年轻,每回都能心想事成
  实在是太羡慕了
  王信瞥了眼贾政,故意笑道:“倒也不是,光卖力可不行,我可是用了不少心思的”
  听到王信打趣的话,贾政脸色一顿,随后露出古怪,最后指着王信哭笑不得
  突然心里一动
  想到了自己的女儿
  王信如此有出息,他又还没有家室,年纪又轻,岂不是乘龙快婿的人选?
  只是想起自己的女儿,贾政不禁犹豫
  如果是大房的女儿,迎春的年龄倒是合适,嫁娶不够,可以订婚,自己的女儿吗,略微小了些,现在提出此事,是不是太急迫了些?
  贾政又想说出口,又不愿意被王信看成是那种人,犹豫不决
  “政老爷有话要说?”
  王信问道
  贾政想了想,说道:“王子腾那边怎么样?”
  “不知道”
  王信脸色不快
  贾政理解,好心道:“我去劝劝王子腾,如此关头,没必要节外生枝,事情闹大了,外头也不好看,毕竟都是一家人”
  谁和王子腾一家人
  只不过大周讲究宗族
  何况的确同为一宗
  王信也不想多麻烦,拱了拱手,领情道:“还请政公帮忙”
  王信开了口,贾政更乐意了些
  夜长梦多,直接命人准备好轿子,也不提前打招呼,直接过去了王家
  想来王子腾没有实事,应该在家里,碰一碰运气,实在不行,明天再来也不迟,就当多跑了一趟
  结果王子腾竟然不在
  扑了个空
  贾政闷闷不乐的回来,没有去别处,而是来到赵姨娘的院子
  赵姨娘看到贾政来了,连忙重新收拾了自己一番
  结果贾政兴趣不大
  赵姨娘皱起眉头,委屈的落泪
  贾政连忙问道:“二丫头最近怎么样了?”
  贾迎春是大房的姑娘
  从二房算起的话,元春是大丫头,探春是二丫头
  只不过元春是王夫人所生的嫡女
  探春是赵姨娘所生的庶女
  赵姨娘坐直了腰,紧张问道:“你问二丫头做什么?”
  好事轮不到自己
  意外的事,绝对是坏事
  老爷从来不提儿女的事,多年来,都是自己小心翼翼,用尽了心思,老爷今天意外问起自己的女儿,赵姨娘心里发慌
  u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