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黛玉不舍
大周开国营兵数量高达百万
哪怕每名士兵每月一两银子的军饷,一年就需要一千二百万两,何况马匹军备铠甲武器,乃至于修建修葺兵堡城垛等等
大周又承袭大明,商税收取低,不重视商税
如此庞大的军费,很快就承担不起,成为了大周最大的压力,因为军费拖欠,导致军队失衡,四王八公乃节度使等军权旁落
其实从这方面来看,太上皇当政的前二十年里,的确挽救了大周
大周短板太多,怎么看都不像一个长命的王朝
太上皇活得久,手段又高,不但压下了四王八公,还收拢了部分军权,重要的京营,无论实力还剩多少,至少控制在了文官手中
营兵开始逃亡,也逐渐撤裁
转而兴起民兵、乡兵
账面上的支出降低了一半,改为服役的百姓减免税赋和徭役
营兵主要集中在九边,少部分在内地
九边中以宣大和大同居多,然后是辽东,后来居上,因为东胡和满人的兴起,辽东的军士越来越多,已经和宣大持平
“京营的营兵兵册数量为十二万,实际不到一半,辽东营兵兵册数量从三五万,升到目前的十万,实际可能只三成,其中一半在东平郡王手里,也就是北镇军”
“辽东都司不管?”
王信不可置信
根据严中正所言,光熟蛮人口就高达三五十万,虽然不属于一个部落,可蛮人靠着游猎为生,穷山恶水出精兵是铁的事实
何况猎人是侦察兵的好苗子,蛮人又靠着射箭吃饭,加上部落集猎的习性,只要长期接触大周,必然吸收大周的军事制度,转化为自身优势
大唐就是如此
周边各部把大唐的军事制度学了个透彻,脱离了原始部落作战思想
辽金蒙皆从东北诞生
一个学一个,青出于蓝胜于蓝
后来大明出世,封禁蒙古三百年
蒙古从最初世界最先进的军事制度,又退化到了部落模式,战场上只要台吉一死,无论战场局势如何立马崩溃
所以辽东远不如努尔干环境恶劣,才不到三万营兵,如何能压住蛮族?
靠仁义道德?
讲道理?
严中正眉头一挑,仿佛想起了什么,被气到了似的,讽刺道:“辽东都司的官老爷忙着捞钱,捞够了钱尽快调回关内,谁把辽东当回事”
王信摇了摇头
面对这样的环境,神仙来了也没办法
严中正不是随便说话的人,当着王信的面,忍不住骂了辽东的官员们几句,很快止住了话题,不再继续说下去
自己的话要是传出去,那自己这辈子彻底完了
得罪那么多人,怎么还会有好日子过
王信也不再深究
已经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身为武夫,王信最担心的当然是狡兔死,走狗烹
可让自己学别人养寇自重,自己却做不来这样的事,实在太膈应人了
而大周未来到底如何,王信并不清楚
自己倒想问个老乡,问老乡今夕何年,老乡回一句晚周
哪怕根据红楼里的箴言,以及许多处隐晦的透露,甚至连京城都不安稳,贾府里都出现强盗,山东更不提了,盗贼遍地,出远门危险等等
可这些都是推测
俗话说得好,“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
兵戈一起,别说未来如何,反正当下的百姓必然遭受痛苦
十室九空
上辈子身为百姓
王信最讨厌有人吹捧杨广,甚至说杨广才是雄才大略,只不过走的急了些,功在千秋云云
这些人真应该在和平年代当耗材去消耗掉
让他们得偿所愿
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成为了末世
百姓们得多痛恨杨广才对
至于未来大唐的兴盛,对那些无法计量,已经惨死于末世战乱的百姓什么事?
把当代的人照顾好才是最重要的
当下的人都不爱,怎么可能去爱后世?
发展好当下的前提下,再去打造千秋大业的计划这才符合人性,对当下的人好,才可能真心对后世好
所以自己哪怕受了一些委屈
不要紧嘛
工作怎么可能一帆风顺
工作就是要小心翼翼
既然确定了辽东风波不小,朝廷还需要用武人,自己就不需要现在就开始找后路,目前而言,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做事
就像当初的扬州
不确定未来的情况下,一切以安稳为主,哪怕撤裁扬州营,自己也毫不犹豫
这次回京的收获很丰厚
不但确定了升官,达成了大同设立西军的目的,还确定了未来,至少十年之内,武夫还有价值,除非大周诸弊解开,国力日升
太平盛世下,武夫当然低调做人
别扯什么忘战必危的道理云云
大家都想要过好日子,谁愿意没苦硬吃
乱世里人命不如一只鸡,而盛世里一条人命一百万,一万只鸡也不够赔人命的
朝廷得拿出多少,才能付得起大量伤亡的代价?
越是盛世
越是打不起仗
大唐用胡人,根本不是什么兵制崩坏的原因
大明卫所崩坏,也没见用多少胡人
大唐用胡人的真正原因,是大唐用不起本土子弟去打仗,所以才大量招募胡人,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为后来的祸端埋下伏笔
反观大明
卫所制度把士兵的成本压到了极致
哪怕到了晚明时期,一样能拉出几万十几万的士兵去作战,因为成本实在是低,可那么如此低的成本,大明也负担不起
所以人性的贪婪是没有尽头的
扬州承平百年,哪怕是穷人也不愿意当兵,因为有活干,哪怕苦一点,累一点,也比当兵强
因此自己要千金买马骨
制定极高的抚恤,吸引百姓们愿意当兵去拼命
但这种方法无法长久,别说自己承担不起,就算是大周也承担不起的
到了九边
九边地方穷,又有流民灾民,成本大大降低
这就是因地制宜啊
课本里普普通通,平平无奇的几句话,一字价值万金
根据最近搜集的消息,琢磨九边的形势,王信有了初步的想法
一边的严中正看到王信陷入沉思,虽然不知道此人在想什么,却也安稳,沉得住气,慢慢的等待
“中正兄,愿不愿意跟我?”
王信抬起头,真诚的说道
严中正早就隐隐有所预料,最初见到王信是意外,可王信后来对自己的态度如此热情,总不是有龙阳之好,自己还有什么值得对方看上的呢
“不知道将军对我有何安排?”
严中正谨慎的问道
王信没有意外
严中正的年龄和经历,不会因为别人伸出手就激动
自己要的不是严中正的谦卑,而是他的才能,所以严中正的态度一点也没有不对,反而越是沉稳,王信越是高兴,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
“此次回大同之后,我只打算保留两百精锐,两百精锐从全军挑选,不光勤加操练,还要读书认字,更需要学习战场”
王信没有隐瞒
从鸳鸯阵到火器的改革,自己从来没有隐瞒过
只要想做实事的将领,都可以去学
自己也不怕别人与自己竞争
自己的优势如此强势,仍然惧怕与人竞争,那么自己一定不会进步,指挥打仗的水平也只会停留在原地,甚至会倒退
严中正没有意外,却一脸震惊
王信刚才说什么?
“将军所带的兵都是精兵,能忍心分出去给别人?”严中正不敢相信
如果是民兵乡兵之类的,这些只是用来凑数的,给营兵当垫背,虽然用处不大,但也能凑个人头,一般不会有人分给别人,却不是没有
可王信带的兵都是精兵,算是家丁也不为过
谁会把自己的家丁分出去?
严中正扪心自问,如果是自己的话,哪怕局势再艰难,自己也不会分家丁的
可惜自己没有
养家丁需要有实职
只有实职才能捞钱,有了钱才能养家丁
那荣宁二府是国公府,没有了实职,一样是养不起家丁,听说府里只有一二个老一辈留下的老兵,可见养家丁多费钱
“一则为了国事,二则我立功多年,手下也该升的升,调的调,总不能让他们两手空空的吧”王信随意的笑道
轻飘飘的几句话,严中正实在不知如何开口
有这样的上官,真是三生有幸啊
“承蒙将军不弃,标下感激涕零”严中正不再犹豫,拱手应承道:“必定竭诚所能”
王信点了点头
以自己和张吉甫的关系,不过是要个千总而已,如无意外,十拿九稳
还要去兵部办手续,所以看不到严中正的名字
不过就算看到了,忠诚度也应该有限
他自己都说了竭诚所能,而不是誓死效忠
王信也理解
如果严中正现在就说对愿意为自己赴汤蹈火的话,那也太假了,十之八九是虚言,更不可用
马范等人经验太少
汤平不是边军出身,短板不小,所以才安排他负责炮兵,从头开始学起
张灿脾气太烈
刘通个人能力出众,带兵经验其实也不多,才不到三年
赵雍负责的事情多,没有精力负责其他
严中正刚好弥补自己的欠缺
出身边军,年富力强,经验深厚,刚好成为教官,负责教授军事知识
个人能力有教头
再请几个先生教认字算数
算是齐全了
不出三年,自己就会有一批拿得出手的军官
“獐子肉熟了”
薛宝琴笑着招手
听到薛宝琴的笑声,王信忍不住露出笑容,这趟回京值的高兴的事不少,总体上事事顺利
只是不知道大同那边,张吉甫打算如何布置
汤平问题不大,有兵部侍郎开口,小小的威远关守备还不是手到擒来,不需要自己操心
可镇虏城、团山口,包括雁门关各地的将领任命
王信忍不住头疼
张吉甫要是胡乱塞人给自己,自己还能拒绝不成?
冯庸面对这种情况是怎么解决的?
和东平郡王一样
把不是自己的人送去前线吃败仗
虽然是程咬金三板斧,可好用就行
只是太费时间
自己还要赶在欧彦虎回归前整合大同西军呢,没时间折腾,看来还是要找张吉甫谈一谈
林黛玉吃了几口烤肉
王信不让她多吃
薛宝琴气鼓鼓道:“你只管林姐姐,却不管我”
王信头疼起来,连忙问道:“我怎么不管你了?”
“你担心林姐姐吃坏了肚子,却不担心我,想必心里想的我是个野丫头,怎么能和林姐姐比,是也不是?”薛宝琴怼道
林黛玉吃吃的笑,小手捏着丝巾掩着嘴
紫鹃等丫头也被薛宝琴逗得合不拢嘴
严中正得知几位小姐的身份,虽然心里惊叹,面上却平静,但也不敢失礼,远远的坐在一边,与史平等人老老实实的吃肉
石头最老实
烤肉一直是他,别的几名弟兄也不帮手
虽是如此,却是他们闹惯了的,王信并不管这些事
“你可不是野丫头,你是我妹妹,我亲妹妹”王信说好话,先把薛宝琴哄好
“那你不许是我叔叔”
林黛玉抓住机会,也闹了起来,不让自己矮薛宝琴一辈
王信无语
常言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才两个女孩子,实在是折腾人
欢乐许久
獐子肉被史平他们分完,篝火也用土埋了
见到要回去
林黛玉和紫鹃等不舍了起来,念念不忘的看顾四周,希望记住此地的景色
王信也不再多言
下一次回京,自己必然搬出了贾府
自己和王子腾闹得越来越僵,贾府夹在中间为难,既然如此,不如自己主动搬出去,当初也是林如海的安排,所以王信不敢多承诺
林黛玉已经知道王信要搬出贾府
心里伤感,但是没有表现出来,不愿意影响大家开心的气氛,终于还是强忍着上了马车
下午回到京城
王熙凤亲自在私巷小门里等
听到车马声,已经命人开门,王熙凤出门,看到最前面骑着马的王信,连忙说道:“哎呀,我的信爷,你可回来了”
王信看到王熙凤,等靠近后,从马背上下来,招呼道:“让凤丫头久等了”
“我们的事都是小事,听管家说,兵部来人催信爷,说是张阁老要见你”
王信倒是奇怪
没想到张吉甫先找自己
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