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变数

  张吉甫的思路没错
  想要做事,先要收拢兵权
  这就是熟读历史的好处
  哪怕不懂掌握枪杆子这句话的含金量,多看看历史,如张居正改革,之前也是先通过戚继光等掌握了军权,才开始推动自己的改革
  王信已经明白
  张吉甫拿下军权的方式是两种手段并行
  一个目标是京营
  难怪张吉甫调转矛头对付朱伟,朱伟虽然也是太上皇的人,可朱伟并不是张吉甫的人,甚至两人都不是一路人,哪怕朱伟主动缓和与张吉甫的矛盾,除非张吉甫受挫,才有可能接受现状,否则一定会继续下去
  二个是边镇
  宣府太近,榆林太远,辽东太重,甘肃太弱
  数来数去
  大同最为合适
  不胖不瘦,不重不轻,不急不慢
  只不过张吉甫太急了
  同时伸手去了辽东
  伸去辽东的手被斩断,大同和京营同时面临问题等等,根子上还是没钱闹的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张吉甫不知道在琢磨什么,神色复杂
  王信底气足了
  这就是为什么要藏好自己的底牌
  张吉甫的确很厉害,身份也远高于自己,自己没资格当他的对手
  可自己看穿了张吉甫的底牌
  现在的局势明朗
  京营关键在太上皇,太上皇如果支持张吉甫,那么朱伟的问题不大,朱伟必然主动妥协,以免遭受更大的损失
  主要是大同那边
  张文锦需要五十万两银子修建六堡,目的还是为了防守
  自己的三千营兵,九千民兵的规划,军费合计不到十五万两,算上装备粮草云云,总共也才不超过三十万两,但是自己可以主动出击
  倒有点像明末辽东的局势
  熊廷弼孙承宗等人推行修建堡垒,以守代攻
  但是他们都遭到大量反对
  朝廷上下都在催促出兵
  同样的道理,差不多的财政窘况,那么自己主动出击的计划,特别是以自己的战绩而言,加上辽东也跟着吵要五十万两白银等等
  张吉甫必然倾向自己
  不是因为他信任自己,也不是因为他开始看重自己,对自己转变态度云云
  而是因为形势所迫
  身为未来的掌舵人,张吉甫无法以自己的喜好来做事,必须解决问题,因为他头上还有个太上皇
  全国一盘棋
  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己虽然只是游击将军,就算升官后,计划落实,也不过是万余人,其中包括还九千民兵的参将而已,可却成为了棋眼
  大同的局势如果活了
  张吉甫就可以抽出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别的地方,如拉拢京营,稳固军权,再伸手辽东,最后开始各种改革等等
  一步接一步
  当然了,自己就算看穿了张吉甫的底牌,该有的分寸还是分寸还是要有
  恭敬依然要恭敬
  否则得罪了张吉甫,张吉甫宁愿想别的办法,也不会再使用自己
  自己要做的是向张吉甫承诺
  “大同西军每年只要三十万两的军费,下官愿意下军令状,三年平胡”在袁崇焕五年平辽的基础上,王信提前了两年
  毕竟胡人不是后金,自己也不是袁崇焕
  三年的话
  足够分清胜负
  张吉甫听到王信的承诺,眉头果然舒展开来,忍不住露出微笑
  大同军镇每年都要耗费几十万两白银,在原基础上又增加五十万两白银,那么光大同军镇每年的军费就高达一二百万两
  别的军镇当然不会同意,辽东面对的敌人更多,更会理直气壮的站出来
  光这两个军镇闹起来就足够令人头疼
  何况要是引起更多的效仿呢
  朝廷没钱,反而欠了各处很多钱,说话就不够硬气,无法强硬态度
  “三年平胡是你主动说的,你现在收回还来得及,否则日后做不到,不要怨我不留情面”张吉甫提醒,希望王信不要盲目
  换才是别人
  张文锦承诺三年平胡,张吉甫不会轻信
  冯庸来说,张吉甫都会考虑考虑
  倒是王信
  明明王信身份最低,职位最小,手里的兵也最少,可王信的承诺,张吉甫就愿意相信
  并不是此人性格沉稳
  而是此人的战功
  从军不过四年,却是从南打到北未尝一败
  “阁老请放心,下官在战事上从来不夸口,向来讲究实事求是,虽不至于十拿九稳,但只要阁老愿意支持下官,下官也有七八成把握”
  换成庸官,听到只有七八成把握,内心会不满,必须属下夸口一定做到才会满意
  张吉甫是聪明人
  七八成的把握,已经很了不起了
  不过张吉甫还是摇了摇头
  “三十万两的白银给了你,姑且不提张文锦会不会同意,也不提别的军镇会不会闹事,朝廷也给不了你这么多”
  一年三十万,三年一百万
  以前自己在金陵的时候,眼睛看到的地方处处是黄金
  原想着其实大周不缺钱,心里的方法很多
  可到了京城后,突然间发现,从别人的口袋里掏钱变得如此艰难,一个个要拼命,变得完全不可理喻,张吉甫感触颇大
  在金陵的时候
  自己不开口,很多人主动给,甚至抢着给
  到了京城
  自己帮朝廷要,很多人不顾旧情,恨不得把自己当仇人
  如果朝廷每年能给三十万两军饷,那么自己就不需要为钱财而操心,专心练好军队就可以,也不需要支持汤平等人去与地方大户结合,获得地方大户的支持,从而留下长久的隐患
  只不过张吉甫所言非虚,他的确不可能给自己这么多钱
  王信想了想,主动让步,“二十万两”
  自己在大同模式的现状,一年十万两的分润,刚好补足缺口
  张吉甫摇了摇头,给出了自己能给的数字,“十五万两”
  一年十五万两,三年四十五万两
  四十五万两银子,解决掉大同河套地区的胡人威胁,对张吉甫是一笔很合算的买卖,也是他付得起的代价
  这是欺负人啊
  王信无语
  “阁老,不给足钱银,下面的士兵不会有士气的”
  几百人的时候,能轻易做到精诚所至
  上千人的规模,也能做到团结一心
  而人一上万
  许多东西就变了
  哪怕是现在的雁门关,士气的忠心度已很久没有达到过忠心耿耿
  所以到了一万人之上的规模,整体的军心士气绝无可能再达到忠心耿耿的地步,只有个人和少数小规模的部队才有可能
  “十五万两银子是能拿得出的”张吉甫不松口
  王信见状犹豫了起来
  如果拿下整个河套地区,垄断河套地区的茶马牛羊贸易,利益丰厚,军队每年分个十五万两银子,甚至更多也问题不大
  但是自己辛苦了一场,等于和朝廷五五开
  自己亏太多了
  其实朝廷很有钱
  大清为什么有钱?
  不光是商税
  大明官员要升官需要花钱孝敬,孝敬太监和上官,还有每年的输送孝敬银
  大清皇帝看不过去啊
  都是朕的钱
  所以大清是第一个把卖官制度化的朝代
  四品的文官是一万六千四百两,武官便宜些,一个游击也要几千两银子
  大明的钱流入到了官员的荷包里
  大清的钱流入到了八旗的口袋中
  王信换了一个要求,“大同西军是阁老的支持才成立的,下面的军官的升迁,还请阁老送佛送到西,一并解决了如何?”
  张吉甫无奈的指了指王信
  升官只需要朝廷一个名义即可,张吉甫不需要付出多余的成本
  只不过这样干的话,耽误了很多人的财路,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不过大同西军的事情特事特办,也不是不行
  张吉甫点了点头
  王信松了口气
  自己的目的达成了,而且省了一大笔银子
  “你整理一份名单送来”
  张吉甫不再抠抠搜搜
  王信大喜
  这才是自己认识的张吉甫,当初在金陵手笔大到令人震惊的奢靡做派
  来了京城不到一年,变得斤斤计较起来
  “请阁老放心,三年平胡,下官一定不会误了阁老”
  王信拱手
  自己做人最讲信义
  说到做到
  “但愿如此,你能三年平胡,我为你庆功”
  张吉甫也笑了起来
  这些日子,只有与王信接触的时候,才能让他心里满意一些,如果人人都能像王信勤于公事,少些私心,朝廷何至于今日之难啊
  让人送走了王信,张吉甫内心感慨
  林如海真是捡到宝了
  不久
  张吉甫前往养心殿
  太上皇最近几日不大舒服,张吉甫很是忧心
  养心殿是后宫的大殿,位于乾清宫一侧
  张吉甫获得赐座
  太上皇对臣子很好,虽然有时候又很严厉,可对文官们的礼遇,很让文官们喜欢,比如赐座
  “三年平胡?”
  “呵呵”
  幔帐后,看不到太上皇的身影,只传来他苍老的声音,夹杂些许的笑声
  难道太上皇不信?
  张吉甫连忙解释:“王信虽然年轻,以臣对此人的了解,并不是说大话的人,反而性格沉稳,且此人过往的战绩,微臣认为三年平胡可信”
  如果王信在这里,又得领张吉甫的一份人情了
  张吉甫帮王信说话,等于是帮他背书
  未来王信要是没有做到,不光王信有责任,张吉甫也要承担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的责任
  太上皇躺在榻上
  戴权正在为太上皇揉胸口
  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太监第一人,这些事原不用戴权来做,安排一些小黄门更用心,但是太上皇不愿意让自己无力的样子被别人看到
  这是对自己的依赖,戴权虽然辛苦,却也不想让给别人
  太上皇老眼浑浊,不知道想些什么
  终于,太上皇仿佛恢复了力气,又像是想到了一些事情,缓缓开口,不敢用力,否则会容易咳嗽,咳嗽起来要去掉半条命
  “让林如海进京,你认为如何?”
  听到太上皇声音里的憔悴,张吉甫内心咯噔一下,整个人变得紧张起来
  张吉甫下意识抬起头,紧紧盯着幔帐,希望看到什么
  咽了咽口水,张吉甫小心翼翼道:“林如海刚刚在金陵上任,冒然调回京城,恐怕引起非议”
  太上皇仿佛看穿了张吉甫的心思,说了一句:“你看着办吧”
  然后就不再开口
  王信的事也没有多言
  张吉甫起身,恭敬倒退离开
  出了养心殿
  张吉甫内心压抑
  太上皇到底怎么想的?难道太上皇的身子出了问题?
  王信的事情再也顾不上,张吉甫匆忙赶去恩师处,丝毫不敢耽误
  周道丰呆在家里
  周府的院子并不大,相比较周道丰的身份,反而显得小了许多
  不过张吉甫却知道恩师手段厉害
  老家万顷良田
  整族子弟勤劳耕读,佃户过万,各司其职,自给自足,不受外界打扰,好一派生机勃勃,如此良善之家才能传世不倒
  张吉甫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周道丰
  周道丰没有在意
  “圣人老了,可谁知道圣人还能活多久,你按照自己的步伐做好自己的事,比其余的更重要”
  “可弟子只怕时日不够”
  张吉甫担忧道
  “你做的已经很好了,有时候,不要光盯着外头,还要多盯着身边”
  周道丰不以为然
  张吉甫看不懂恩师的底气在何处
  太上皇如果驾崩了,皇帝必然亲政,皇帝要是亲政,他们还能跑的了?必然逃不过被清算的下场
  张吉甫无法接受这个结局
  两名小丫鬟扶着周道丰,周道丰拎着水壶为自己种的花草浇水,仿佛不知道面临的危险
  张吉甫看到恩师的样子,心里放松了下来
  恩师一定知道些什么,也必然有手段
  王信离开内阁
  没想比上一次更顺利
  “准备准备,离京的日子差不多了”王信出了城门,向迎上来的史平等人吩咐道
  “喏”
  史平等人应喏
  大多带着喜意,京城虽然繁华,可太过压抑,不像在军中的时候,虽然规矩也多,可大家心里痛快
  自己好像与张吉甫越走越近了
  王信骑在马上出神
  别人不清楚,自己难道不清楚么,红楼里未来的几年,起码在贾府被抄家前后,当时是皇帝掌权的
  至于皇帝如何胜出
  对朝政掌握到了什么地步
  这些具体的事情就无法判断
  如贾府被抄家,说明皇帝掌握了不少的权利
  可北静郡王能为贾府说话,南安郡王吃了败仗,在京城的派头依然很大,又有京城宵小出没等等,一切仿佛都说明了局势不好
  但是现在掌权的是太上皇啊
  想要做事就必须获得张吉甫他们的支持
  突然间
  有些理解天启朝了
  想要做实事真不容易,必须获得上头支持,可到底支持谁呢?
  楚党掌权的时候,必然要支持楚党
  可楚党倒台了,东林党上台呢?
  那么
  等东林党倒台,阉党上台
  又是东林党上台,在倒台
  这些还能接受,大不了丢官嘛
  结果党争失衡,失败的一方不再是丢官那么简单,而是要命,甚至要被抄家,被拷打.接下来问题就严重了!
  谁还敢干实事?
  还是捞银子吧,捞够了银子赶紧彻
  自己和张吉甫走的如此近,连贾府都免不了抄家的下场,自己日后怎么办?
  总不能向皇帝解释,自己只是为了平胡
  官场上谁管你的理由,只在乎你的站队
  皇帝也是如此
  只在乎忠心还是不忠心
  能力在大,对皇帝不忠心才是威胁,更要除去才对
  “还得写封信给林如海啊”
  王信感慨道
  自己得给自己留条后路
  连自己都这如此想,那么别人呢?
  难怪皇帝像个不倒翁似的,明明处于弱势的一方
  王信松了口气
  突然
  不对啊
  张吉甫和周道丰如此人物,难道他们看不到风险?
  uu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